关于广西海上风电发展情况研究报告
一、总体情况
广西海岸线总长1628.59km,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资源条件相对较好。规划海域风功率密度等级属2-3级,130m高度风速在7.0-8.5m/s之间,风能资源由西南部海域向东北部海域递减。随着“十四五”海上风电技术发展,初步测算规划海域风电利用小时数可达2800至3400小时左右。相比于广东、江苏等省份,广西拥有大规模近海风电资源尚未开发,后发优势明显;并且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明确将海上风电作为自治区“十四五”能源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但需关注的是,广西海上风电产业起步较晚,产业链体系还不成熟,且项目经济性一般。
二、广西海上风电发展的主要情况
(一)电力消纳配套
“十三五”以来,广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有效增加清洁能源利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从非化石能源发电情况看,“十三五”期间,广西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平均占比超5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且逐年提升,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连续3年全额消纳;2020年,广西全额消纳水电496亿千瓦时,风电106亿千瓦时,光伏发电17亿千瓦时,核电168亿千瓦时。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电能替代比重逐年增长。广西电网公司聚焦燃煤自备电厂、电炉、轨道交通等领域,大力开展“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电能替代电量103.6亿千瓦时,完成目标的107.9%。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广西省全年发电量188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其中,火电发电量1064.7亿千瓦时,占比56%;水力发电量556.1亿千瓦时,占比29%;核能发电量168.4亿千瓦时,占比9%;风力发电量91.3亿千瓦时,占比5%;光伏发电9.3亿千瓦时,占比0.5%。
广西发改委印发《广西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显示随着“十四五”时期风光全面进入市场化发展新时期,广西提出了至2025年,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到61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1260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60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25%的发展目标。根据文件,“十四五”时期,光伏发展目标为15GW,新增规模约为13GW;陆上风电发展目标为21.5GW,新增规模为15GW;海上风电新增规模为3GW,合计风光新增空间为31GW。
(二)海上风电资源
广西海洋资源丰富,除与广东、海南、越南共享北部湾及南海海域空间资源外,其沿海还拥有滩涂约1005平方公里,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约6000平方公里,是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唯一的沿海省区。
2020年6月,广西各级部门召开了数次广西海上风电测风塔推进的工作会议,加快推进广西海上风电的风资源数据的实测和评估。目前,广西已在北部湾海域设立了11座测风塔,部分测风塔测风数据已满一年,初步分析北部湾海域平均风速在7.5-8.5米/秒之间,资源条件较好。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在离岸100km范围且水深小于50m的情况下,广西的海上风电技术可开发量为1485万千瓦。
(三)项目规划
广西海上风电规划范围为场址中心离岸10至170公里海域, 包括近海浅海区、 远海浅海区、 远海深海区3大区域, 25个风电场, 约3660平方公里, 容量2350万千瓦。
2020年9月,广西发布《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要重点推进北部湾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海上风电和海上牧场试点项目、广西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广西海上风电产业园、南宁风电科技园等骨干项目建设。到2022年,初步构建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力争年产风电装备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以上,初步建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以上。以风电开发和配套产业链建设为重点,以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和海上风电产业园为核心,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业及海上风电服务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双园三中心”发展布局。
2021年11月1日,广西海上风电规划正式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标志全区海上风电由规划阶段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国家能源局先期批复全区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7.5GW,其中省管海域内全部4个场址共1.8GW,要求力争2025年前全部建成并网;国管海域择优选择5.7GW开展前期工作,要求力争到2025年底建成并网1.2GW。
根据《广西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报批稿)》,广西海上风电共规划A、C、F、L、M、N、P、Q、R共9个海上风电区域,总体上按照近海单个项目装机容量30-70万千瓦、远海单个项目50-160万千瓦对各区域进行细分(部分项目规模按场址大小确定),共划分A-R共28个海上风电场,规划总装机容量23.5GW。
(四)政府支持政策
2021年5月7日,广西能源局下发《关于第二次征求广西2021年度风电、光伏竞争性配置评分办法及申报方案有关意见的函》。其中在风电项目竞争配置评分中,分值占比较高的是前期工作情况,占36分,意味着在生态红线不可逾越的当下,开发商的项目规划能否过环保这一关,是关键一环;其次是储能配置,占15分,企业承诺在申报项目装机容量时,配备10%的储能装置;配套产业落地,占10分,需要带动上游整机商、发电机、齿轮箱等企业落户3家以上。
(五)产业链成熟度
广西海上风电起步较晚,目前海上风电处于发展初期,产业链整体还不成熟,预计在“十四五”末,广西在完规划容量装机的同时,将初步形成海上风电产业链。
2020年11月,中船广西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南翼项目启动,该项目是广西首个海上风电产业基地,项目主要建设10万吨级重力式码头两座、4万吨级滑道、2万吨级滑道及预制场地、结构车间、工艺管线车间(含集配场)、涂装车间、分段堆场及预舾装场、综合仓库等。主要发展海上风电导管架、海上油气生产设施、海洋平台组块、陆地模块等大型海工装备设计制造业务。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装机总容量为15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导管架及组块生产制造、4万吨级海洋工程导管架及海洋平台组块制造的能力,项目年钢材加工能力超过14万吨,年产值20亿元。
针对广西现有的海上风电产业布局, 打造风电机组整机、 海缆、 塔筒、 基础、 主轴、 发电机、 叶片等海上风电核心产业链, 布局运维集控中心、 大数据中心、 研发中心等, 推动建设广西“一基地两园” 海上风电产业链。
(六)市场开发主体
自2019年开始,华能、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大唐等电力央企相继去广西寻求海上风电合作的机会。
2019年9月,国家能源集团旗下主力发电上市公司国电电力与广西北海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国电电力将在北海投资建设新能源、港口、高新科技、海洋经济等产业,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分期投资开发总计51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项目,首期建设1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项目。
2020年9月,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与广西防城港市签署了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协议,该项目将以海上风电为核心,打造包含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海上风电产业融合、陆上风电及光伏等内容,形成海上风电产业链。
2020年11月,华能与西门子联手与钦州市政府签订了《华能西门子广西北部湾海上风电产业大基地化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广西钦州国际海上风电产业园暨海上风电示范性项目开工。根据协议规划,先期开发建设50万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十四五”期间建成300万,开工300万,推动海上风电制氢商业化,提升平价条件下的项目开发经济性。“十五五”期间,建成600万,累计并网1200万,海上风电开发与海上制氢、海洋牧场等综合利用深度融合。
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是中国在建单体装机容量最大、国内首个零补贴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由广西投资集团旗下广西能源集团主导推进建设。项目于2023年3月全面启动,6月海上工程全面开工,8月首台风机完成吊装,11月完成海上升压站吊装;2024年1月13日送出工程全线贯通,1月25日正式送电成功。
(七)绿色金融服务
2018年7月,广西发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金融办等部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86号),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绿色信贷规模逐年上升,绿色贷款不良贷款率不高于小微企业贷款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绿色债券发行初具规模,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初步建成与经济绿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高效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及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选择符合条件的设区市、园区、新区在绿色金融领域先行先试,争取成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020年8月,广西自治区联社印发《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绿色信贷发展战略(2020-2022)》,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支持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助力广西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截至2020年12月末,广西农信社绿色信贷业务贷款余额59.11亿元,其中投向节能环保产业1.80亿元,清洁生产产业1.54亿元,清洁能源产业3.2亿元。
三、广西海上风电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实际可用于海上风电开发的近海区域不多
广西海上风电起受制于港口通道、渔业养殖、军事基地及通道、石油开发基地等多种限制,实际可用于海上风电开发的近海区域并不多,给广西海上风电的开发带来较大压力。
(二)海上风电项目经济性一般
广西北部湾海上风资源条件尚可,但产业链配套尚未完善。综合来看,海上风电项目投资成本仍处于高位,平价难度较高。
(三)产业链体系不够成熟
广西海上风电起步较晚,虽然已经签署了众多开发协议,部分产业基地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但总体看仍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特别是相比于江苏、广东等海上风电产业体系成熟健全的省份,仍有较大差距。